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心理健康状态是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产生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是其所处的生理年龄阶段与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内在的因素:
(一)生理发展
1. 身体发育:大学生从身体快速生长期步入稳定期,形态日趋稳定,但遗传导致的身材、体型问题,以及身体机能缺陷、慢性病等,易引发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和病态人格。
2. 生理机能:内脏机能增强,精力旺盛,但学习任务与成人感限制活动,易致压抑情绪。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健全,脑重量增加,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趋向平衡,大脑功能提升,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4. 性生理:性生理成熟,性意识增强,但性激素分泌与大脑皮层调节功能不平衡,易使大学生情绪冲动、行为不理智。此外,躯体疾病、遗传等生理因素也影响心理健康
(二)心理发展
1. 思维认知:多数大学生进入形式思维阶段,部分辩证逻辑思维良好,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强。
2.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趋于成熟,成人感、独立感增强,关注内心与外界评价,现实与理想自我差距易引发负面情绪。
3. 情绪:情绪体验丰富且不稳定,波动大,受刺激时易失控、冲动。
4. 人际关系:渴望友谊与情感交流,关注异性、追求爱情,但性知识缺乏会引发困惑与焦虑。
5. 职业意识和探索:大学期间职业自我意识逐步确立,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
外在的因素:
(一)家庭
1. 代际传递:孩子向父母学习,家庭代际传递涉及生活习惯、人格等,是不良人际互动和心理问题成因之一。
2. 亲子依恋:3岁前母婴互动质量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自尊、情绪调节及人际交往。
3. 教养方式:民主、理性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4. 家庭氛围:冲突、紧张的家庭氛围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学校
1. 学校现实:学校性质、专业、年级、学业难度、住宿条件、学习氛围等可造成适应与发展困扰。
2. 人际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影响心理健康。
3. 学业就业压力:考试失利、学业压力、毕业困难等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应激源。
(三)社会环境
1. 积极影响:个人主体意识、外向开放性、竞争意识增强。
2. 消极影响:文化价值观上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流行,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此外,移动互联网塑造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同时,高水平社会比较、完美主义倾向等对心理健康有潜在负面影响。
应对的方式:
(一)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必备条件,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蓬勃的朝气,与心理健康建立正向的联结。
(二) 与问题共存
与问题共存,可以给解决问题创造一定的空间,反而能让我们去了解和走近自身真正的问题。
(三) 对自己保持好奇心
在与问题共存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保持好奇心,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及其是如何运作的,这是一种认知能力,是让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 对自己的痛苦抱有同情心
当我们在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以一种同情、不带评判、安慰的方式对待自己,用自我同情和慰藉来取代自我苛责。
(五) 合理释放、 宣泄
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适当的方法、渠道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六) 尝试新的行为模式
心理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行为僵化,而尝试新的行为模式有可能会带来变化。
(七) 身心放松训练
研究证明,放松训练对于缓解紧张性头痛、失眠、焦虑、不安等生理,心理状态较为有效,有助于人们镇定情绪、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也有一定效果。
(八) 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可以为个体利用的重要外部资源,它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个体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当个体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可以有效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降低。
不了解自己的人,是迷惘的。明确的目标、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懈的努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筑造幸福人生的基础。希望通过对健康心理的培养,大学生最终能成为幸福的进取者、美好生活的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