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8月15日,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基础医学院2024级临床医学一大班刘畅同学,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参与了为期三周的暑期课程交流活动。这段经历以学术探索为核心,融合了文化体验与专业实践,让他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对医学与公共卫生的交叉领域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以下是他的交流活动总结:
学术探索:从课堂到临床的深度衔接
伯克利公共卫生学院的暑期课程以“全球健康视角下的疾病防控”为主题,采用“理论讲授+案例研讨”的模式。课堂上,教授们以美国疾控中心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讲解慢性病预防、卫生政策制定等内容,尤其在“社区健康干预”模块中,通过对比中美在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上的差异,让我意识到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同重要性——正如教授所言:“好的医生不仅要治好个体的病,更要看见疾病背后的社会因素。”
课程之余,我们探访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学中心。在急诊科观摩时,我注意到其“多学科会诊系统”:患者入院后,医生、护士、营养师甚至社工能通过共享病历实时协作,这种高效的团队模式与国内三甲医院的诊疗流程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值得借鉴的细节。随后参观的伯克利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更让我直观感受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衔接——研究员正在进行的“环境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联”课题,正是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公共卫生建议的典型案例,这让我对“转化医学”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与教授们的交流则是另一种收获。在与研究老龄化健康的教授座谈时,我结合国内人口老龄化现状提出疑问,她建议从“社区居家养老+基层医疗”的结合点探索解决方案,这种跨文化的思路碰撞,让我跳出了单一临床视角,学会用更宏观的维度思考医学问题。
文化沉浸:从观察到融入的认知突破
三周的生活,让我从“旁观者”逐渐走近旧金山湾区的文化肌理。初到伯克利校园,红砖建筑上的涂鸦与图书馆里专注的学子形成奇妙对比,后来才知道,这种自由与严谨的交融,正是湾区文化的底色——就像金门大桥,橙红色的钢塔既承载着工业时代的理性,又成为无数人心中“自由象征”的感性符号。
德扬艺术馆的参观则让我触摸到湾区的历史脉络。馆内19世纪的移民画作里,华人劳工在铁路旁的身影与如今伯克利校园里的亚裔学生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让我突然明白: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不同群体共同书写的故事。
全英文交流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适配”的实践。起初在超市与收银员沟通时,我总习惯用“医学术语式”的精准表达,后来发现当地人更爱用轻松的俚语交流——比如他们会说“the doc”而非“the doctor”。这种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让我意识到:跨文化沟通不仅是“说对方的话”,更是“理解对方的表达逻辑”。
反思与展望:以多元视角锚定专业方向
三周的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是一门需要“全球视野”的学科。UCSF医院里对患者隐私的极致保护、伯克利教授对“健康公平”的持续关注,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认知——未来的医生,既要能精准操作手术刀,也要能站在公共卫生的维度思考疾病预防。
回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后,我将把这段经历转化为学习动力:一方面整理课堂笔记,对比中美在慢性病管理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与人交流,哪怕是在校园里与留学生对话,也是在练习“跨文化理解”。
这场暑期交流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医学世界的多元可能。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兼容并蓄”的认知继续前行,既扎根于中国的医疗实践,也不排斥吸收全球的先进经验——因为真正的医学温度,从来都源于对“人”的多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