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防控病毒跨种/境传播 

云南病原检测技术实现系统性突破

人民网记者 符皓
2025年08月12日08:43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这是一场特殊的“接力赛”。

实验室工作人员按照生物安全规范流程,采集了不同动物的咽拭子、血液、排泄物等检测样本,再把样本放入装有冰块的转运箱,随后通过冷链运往昆明。当天深夜,样本顺利送达设于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的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值班等候的科研人员拿到样本,迅速进入实验室开始提取样本的核酸,经过MIRA(多酶恒温快速扩增技术)反应后,当晚便能检测出样本中存在的病原。

1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样本。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样本。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病原样本采集和检测为啥要争分夺秒?

“要及时提取核酸进行病原检测,防止样本降解。”在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内,传染病与分子病毒学课题组成员李静指着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向记者解释,“当天采集的样本,当天就要完成检测。”

在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这样的“接力赛”,经常在上演。

如此大费周折开展病原检测,有何意义?

“人类突发、新发的传染病,70%以上来源于动物。而在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同时面临传染病跨境和跨种传播风险。”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校长、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夏雪山教授指出,近20年来,布鲁氏杆菌、禽流感、登革热等在云南暴发过的传染疾病,大多与跨种、跨境传播有直接关系。

作为分子病毒学专家,近几年来,夏雪山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跨境、跨种病原谱调查与系列检测技术研究。

夏雪山解释,依托2023年成立的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平台,团队通过开展跨境、跨种病原谱调查研究,排查病原体传播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发检测技术、制定防控措施。

“突破以往以‘疫情’为线索的研究模式,转而以‘传播源’为重点,阐明病毒流行特征,做到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主动预警、提前防控。”夏雪山说。

2快速联检试剂盒。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快速联检试剂盒。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课题研究意义重大,目前进展如何?

夏雪山介绍,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几乎把云南常见的野生动物都筛查了一遍,采集检测了10余万份样本,在动物身上采集到300多种病毒,并针对相关病毒开发出用于野猪、老鼠、蝙蝠、野鸟检测的20多种一次性快速联检试剂;阐明了病毒性疾病跨境传播特征,并针对跨境传播传染疾病开发出一次性快速检测16种病原体的检测试剂。

快速联检试剂,具体有何作用?

在实验室内,李静拿出试剂盒向记者进行演示——只需一次性将样本放入试剂管内,再放入检测仪器,2个小时内就可以检测出样本含有哪些病毒成分。

“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做到单病原单检,或者对大部分动物身上的病原体无法检测,快速联检试剂盒一次可以检测多种病原体,检测效率较以往也大幅提升。”李静说。

“通过快速检测试剂,不同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第一时间就能知道病原,方便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夏雪山介绍,目前快速联检试剂,已经在云南的林草、疾控以及云南各口岸的海关广泛试用,准确率达95%。

3快速联检试剂。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快速联检试剂。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跨境、跨种病原调查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

夏雪山认为,团队基于跨境、跨种病原调查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在必要时还能发挥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联检试剂可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便利;以病原体样本为基础,针对动物身上的高风险病毒提前研发疫苗,若病毒出现跨种传播,可立即生产疫苗应对;针对病原体研发相关治疗药物,以应对不时之需。

阐明病毒性疾病跨境传播特征,建立边境疫病检测技术体系,阐明云南主要重大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新发疾病病原体解析与新病毒命名,建立多种病毒性疾病树鼩动物模型,开发传染病检测技术与产品……几年下来,夏雪山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跨境、跨种病原调查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建立检测方法、开发检测技术与产品只是第一步。”在夏雪山看来,病原是动态变化的,为筑牢中国西南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屏障,跨境、跨种病原谱调查及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久久为功。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